2011年3月3日 星期四

2011 UX HK workshop

真的是非常久沒更新 blog 了。

DSC00922


二月份在我和老師爭取參加 UX HK 2011 的 Workshop 後,進入有點忙亂的月份。

這次有機會能參加這場 Workshop,了解國際在 User Experience 這塊領域的發展以及接觸不同領域的相關人員在這一塊所做的努力,是非常難得的經驗。在四個 Workshop 場次,我選擇的是 Rachel Hinman 帶領的 Mobile User Experience Essentials 場次;由於日前正好有機會著手進行開發 iphone 的應用程式,在開發的過程當中,就遭遇到一些關於使用者經驗的流程設計問題,因此想透過此次 Workshop 練習,找出適合的設計方法。UX HK邀請國際級專家來到香港進行交流與分享,在 Rachel 的簡報當中,清楚地指出在做 Mobile 流程設計規劃與做 Web 設計規劃有著顯著的不同,並且提供用來評估 Mobile Experience 的設計準則給與會成員做參考。

在設計的過程中,以往的使用經驗很容易成為設計時的阻礙,要如何突破這樣的困境,設計出打破傳統思考的 UX 使用情境,是每一位 UI/UX Designer 未來的一大挑戰,在 Workshop 中,Rachel 嘗試著讓與會成員了解到科技固然重要,但是不要讓科技取代成為設計的重心,要把焦點放在使用者真正的”需求(Needs)”上,而不是”策略(Tactics)”或是”解法(Solutions)”,造成最終的結果反而不是使用者要的。Rachel 特別點出要讓 UX 設計符合生活中的“脈絡(Context)”,並且特別定義了所謂的「脈絡」,是指理解人際關係(Human Relationship)與群眾(People)、地點(Places)以及事物(Things)之間的關係,然後引導大家去思考在生活中怎樣的需求,是可以利用在”地點(Places)方面具有相當大優勢的行動裝置來解決的,並且要求大家走出戶外,發展更多的想法與創意,然後帶回 Workshop 的場地,畫出許多的 Wireframe 來與其他組員分享。

這次的 Workshop 帶給我另一種不同的思維在於,Rachel 明確的指出 Web 的 Wireframe 和 mobile 的 Wireframe 是完全不同的設計思維。Web 是“任務(Task)”導向的設計思考,Mobile則是以能讓人快速處理資訊,是”揭露可能性(Expose Possibilities)”為主導的設計思考。由於 Mobile 畫面呈現有許多種不同的可能性,所以在設計的過程中,就必須不斷地嘗試各種不同的呈現方式,這時候 Prototype 的重要性就會倍增,愈多種類型的 Prototype 就愈能夠呈現出最終使用者想要的使用方式,以往在 Web 流程設計上,已經出現許多輔助的工具像是 Axure 或是 Balsamiq…等軟體可以協助企劃人員或是 UI Designer 來處理網頁流程的問題;但在 Mobile 的領域裡,因為行動裝置的類型很多(iphone, android, ipad…..),這一類型的輔助軟體目前才在開始慢慢浮現,Nokia 背景的 Rachel 就利用一些和手機大小相同的卡片以手繪的方式來製作 Wireframe,或是自己製作iphone外型的紙模型來模擬畫面滑動的流程,也提供了許多目前網路上方便製作 Wireframe 的服務給大家,我瀏覽過後雖然覺得已經比之前好很多,但還是覺得使用起來方便性及功能性和日前規劃 Web 時的軟體相差許多,因為這些網站服務目前就是提供相關的 icons 給使用者下載使用,並未提供其他整合性的服務來縮短企劃時間。

整個 Workshop 做完後,在會後的空檔我與講者進行一些討論,其實對於 UX 這一塊連講者都沒有標準答案,因為任何一種方式都可以是做 UX 規劃的方式;去年邀請游牧民進行的 UI 設計工作坊中,也利用了另一套方式來尋找出使用者真正的需求,很有可能其實花了大錢或是做了許多 Prototype 但還是徒勞無功,在場的與會人員其實也都在尋找答案,每個人都要去 Try and Error ,然後回頭修正。 

這次與會的成員中,華人占了多數,台灣的參與者也很多,友達電通、微星科技等都有自己的 UI Team 成員參加,連Microsoft 都有派人前往參加,在 100 人次的國際會議裡,我也同樣看見一些在場地的選擇、會場的佈置上的各種優缺點,要如何能夠滿足每個使用者都能有最好的位置能進行參與,並且發言,而不會忽略在某個角落,這些也都成為小組日後在規劃國際會議時的參考借鏡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