是這次 10/31 工作坊的重點。
牧民帶領著大家進行著前面三個步驟的練習
- Contextual Inquiry
- Interpretation
- Affinity Diagram
第二,收集完資訊後,回到辦公室,就要以第一人稱,用說故事的方式把使用者的情境重新描繪出來給其他成員聽。
第三,進行製作親和圖。這個圖大概要執行 3 - 4 小時,這中間要準備食物和水,因為這非常耗費腦力與體力,沒有食物和水保持續航力,效果會大打折扣。今天的練習真的非常非常的有趣,我參與其中一組的討論,覺得觀察使用者行為,以及從中擷取有趣的 patterm 真的是非常好玩的過程。
親和圖分為四層,最底層的是一組一組的使用者行為 patterm,分別用黃色的便利貼表示,每張便利貼上寫著一種行為,或是問題 ( 表示訪談的資訊不夠完整,尚待商確) ,或是 DI (Design Idea) 。
再往上一層,就是藍色的便利貼,要為每組黃色便利貼的使用者行為用一句話進行總結,不能寫得太高層,而是要一目了然的一眼就能判斷這組黃色便利貼主要是怎樣的行為 patterm,然後是紅色的便利貼,目標就愈寫愈高,再來是綠色的便利貼,表示最高層的問題所在。
工作坊的最後,就是要讓每位與會者看過整個拼完的親和圖,然後針對藍色、紅色、綠色的便利貼提出 DI ,愈能針對綠色提出的 DI ,表示解決的問題愈多,然後我們就會發現一整個親和圖做完後,會有好多好棒的 Design Idea,這真的是一個非常好玩又有趣的設計方法。
因為當天時間不夠的關係,這個方法就只能做到這邊,其實之後都還會有根據這些 Design Idea 繼續執行的相關設計規劃以及 prototype 實作等等,要不斷的循環修正以及調整後,才能夠得到一個真正的產品或服務。
---------
這是專門解決已存在問題的設計方法,訪談者必須專心在使用者描述的經驗過程中,並且從中擷取出確切的行為並且紀錄下來,我發現在訪談過程中,這會改變人們對於「對話」這樣的情境,會習慣性的分析,並且專注於談話的內容,這樣的訓練其實對於平常不專心聽別人講話的人應該還蠻有幫助的。
這樣的方法,能幫助我解決什麼樣的問題,是我這兩天一直思考著的。
就如同上一篇最後我寫到的,我並不想讓這樣的課程就僅止於這一次,我會希望能把整個完整流程都學習過一次,才能夠真正的把整個課程做一個結束,或許我還會再找牧民討論看看是否能再辦一場,把 contextual design 後面的流程 run 完試試看,資格限定有參加過第一場次的人才能參加,便能達到控制人數以及資格篩選的效果。
我還想著,該怎麼樣把這樣的設計方式結合到我明年想要策的示範性 AR 空間展覽,我有辦法用這樣的方式,找出使用者在參觀類似展覽的行為 patterm 嗎? 有辦法明年和牧民預計規劃的兩週課程結合,請牧民帶著我的組員進行實際的使用者訪談,利用這兩週的訪談,找出我的目標族群會有的參觀互動方式嗎? 如果我能夠了解我的目標族群會有的有趣行為,我是不是更能夠策出一個有趣好玩的 AR + Identity 的展覽??
又累了.....睏
Night..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